首页 / 家居 / 巴黎奥运村:不装空调用中国土办法降温?

巴黎奥运村:不装空调用中国土办法降温?

摘要:在即将到来的巴黎奥运会中,奥运村的建设引发了诸多关注与讨论。特别是在如何应对高温天气的问题上,巴黎的设计团队选择了一种颇具中国智慧的“土办法”来降温,而非一味依赖空调。这一做法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,考虑到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。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,奥运村或将通过自然通风、绿植覆盖等手段,有效降低室内温度。同时,充分利用巴黎独特的气候特征,与环境和谐共生。这不仅展现了设计师们的创新思维,也向世界传递了重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。

  还有一天,巴黎奥运会就开幕了。

  和过去所有奥运会一样,今年也出现了各种亮点以及许多幺蛾子。

  比如你可以质疑本届主办城市的所有,就是不能质疑它的审美。

  少女感拉满的马卡龙配色,真不愧是革命老区,浪漫巴黎。

  但幺蛾子也有,比如今年的奥运村竟然没安空调。

  尽管巴黎奥组委解释天气不热,而且还安装了水冷系统(这个原理我们后面解释),但一个国际化平台,一个应让运动员得到充分休息的住处,竟然没有空调,再怎么解释也显得有点寒酸。

  这也让我思考一个问题,在没有空调的古代,古人是怎么为房子降温,在夏天乘凉呢?

  而查完才发现,原来本届巴黎奥运会水冷系统的设计,竟跟我国古人的智慧如出一辙。

  玩出花的房型

  顾名思义,空调的原理就是调节空气的温度,使室内变得凉爽。

  虽然古人没有高科技,但也懂得这个道理。

  所以,也就发明了很多降低室温的方法。

  利用地形

  正所谓树挪死人挪活,对于古人来说,解暑的第一步,一般都是换地方。

  有首诗怎么说来着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。

  古人也明白气温是会随着地势的上升而降低的,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宫殿都要建在高地,除了展现帝王的威严,其实也有降温的考量。

  例如唐朝的象征大明宫,就是因为原来的皇宫太极宫建在了长安城地势最低处,每年夏季都又热又潮,李世民实在受不了就决定在长安东北方高处建一座新皇宫。

  但也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像太宗一样敢闯敢干,既然皇宫搬不了,那就建一个行宫避暑。

  比如隋文帝就曾在长安边上的天台山建了一座仁寿宫用来避暑。

  据说此宫海拔1000多米,有众多水系环绕,即便是三伏天,也是“微风徐动,有凄清之凉”。

  而我们如今很熟悉的承德避暑山庄,就是用作避暑之用。

  另外,像圆明园、颐和园,也都作此用。

  而除了往高,还能往低。

  早在先秦时期,古人就开始凿地下室用来作为藏酒纳凉娱乐之用。

  据说汉代的大臣,夏天的时候白天全都待在窟室里处理政务。

  而如今陕西高原上流行的窑洞,其实也是一种窟室。

  利用水

  如果说大夏天哪个行为最能让全身清凉,那一定是冲个冷水澡。

  但你想过给房子也冲个冷水澡吗?

  古人就这么做过。

  据《唐语林》记载,大明宫里有一座专门用来避暑的含凉殿。

  而它跟其他宫殿的最大区别,就是旁边有个巨大的水车。

  使用时,宫人驱动水车,将冷水输送到房顶,当冷水沿屋檐流下时,就能形成人造水帘带走屋顶热气。

  而与此同时,用水力摇扇扇动水帘,还能让冷气吹入室内。

  即便是“时毒方甚”的炎夏,也能感受到“风猎衣襟”“座内含冻”的凉爽。

  花蕊夫人就写过一首《宫词》:“水车踏水上宫城,寝殿檐头滴滴鸣。助得圣人高枕兴,夜凉长作远滩声。”

  而民间有条件的也开始学习,诗人刘禹锡就因为在刘驸马家体验了一次,还激动地赋诗一首《刘驸马水亭避暑》。

  “千竿竹翠数莲红,水阁虚凉玉簟空。琥珀盏红疑漏酒,水晶帘莹更通风。赐冰满碗沉朱实,法馔盈盘覆碧笼。尽日逍遥避烦暑,再三珍重主人翁”。

  而除了给房子洗冷水澡,古人还会让房子睡水床。

  明朝高濂就曾在《遵生八笺》中写过这一个房子。

  “霍都别墅,一堂之中开七井,皆以镂刻之,盘覆之,夏日坐其上,七井生凉,不知暑气。”

  意思是这间屋子里有七口井,夏天的时候,七口井同时升起凉意,根本不觉得热。

  但这还是水,更有些达官贵族,直接上冰。

  其实早在远古时期,我们的先民们就学会了用冰解暑。

  《诗经》里就有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”之句。

  意思是每年周历二月,冰人会到冰面凿冰,周历三月再储存到冰库中。

  而存着的冰怎么使用呢?

  “铜雀春深锁二乔”中的“铜雀台”大家都有所耳闻,但很少有人知道,曹操还在铜雀台北面建了一座冰井台。

  《三国志·魏志》里有写“建安十九年,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,为凌室,故号冰井”。

  据说这个冰井台下面有三座冰室,而每个冰室下面都有数眼冰井。

  可以想见,当冰块的寒气随着井眼散发到房间里,得是多么凉爽。

  但这还收着用了,据史料记载,历史用冰最狠的,当属杨国忠一家。

  《开元天宝遗事》里写“杨氏子弟,每至伏中,取大冰使匠琢为山”“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,或饰以金环彩带”,给宴席降温。

  这导致在座客人哪怕一直在喝酒也满脸寒色,甚至还会裹上袍子御寒。

  可见你享受过的“盖着被子开空调”的快乐,其实古人也享受过呢。

  利用风

 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,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帝王权贵这般随意地建房子,换房子,改造房子。

  因此,只能从房子的设计上想办法。

  我国古代建筑为什么都信奉坐北朝南,背山面水?

 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夏季通风。

  此外,古建的长屋檐、高屋顶,也能起到降温作用。

  因为屋檐覆盖的面积远大于建筑本身,因此就能阻隔阳光和热量直接进入室内,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。

  而高屋顶与天花板之间形成的架空层,也可以让上升的热气积聚其中,等屋顶外有风吹过时,再从瓦片的缝隙离开。

  另外,木制的窗户同样可用来通风。

  每到炎夏,古人就会将窗户打开或拆下,让南风横穿过房子,从起到降温的效果。

  孟浩然就曾在《夏日南亭怀辛大》中写过“散发乘夕凉,开轩卧闲敞”,杜甫也在《夏夜叹》中写过“仲夏苦夜短,开轩纳微凉”。

  至于陶渊明更是有意思了,他在《与子俨等疏》中写“五六月中,北窗下卧,遇凉风暂至,自谓是羲皇上人”。

  意思是,大夏天的,我睡在北窗边,偶尔来阵凉风,真是比神仙还快活。

  甚至为了乘凉,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穿堂风这一人造风型,说来这也是古代建筑工人的巧思。

  在两墙之间留一条小缝,当风经过这里时,风速就会增大,风压就会降低,这样就能把旁边各个房间热气带出,从而达到降温效果。

  但如果这样还不凉快的话,那就在直接去屋外搭棚子吧。

  据说宋朝的时候,因为搭棚纳凉的人多了,还形成了专门的“避暑会”。

  而这一传统,也一直传到民国,老北京有句俗语,“天棚浴缸石榴树,先生肥狗胖丫头”,其中的“天棚”指的就是凉棚。

  最后,如果凉棚还不解热,就只能离开热岛效应,去到大自然纳凉了。

  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就有记载:“京都人最重三伏,盖六月中别无时节,往往风亭水榭,峻宇高楼,雪槛冰盘,浮瓜沉李,流杯曲沼,苞鲊新荷,远迩笙歌,通夕而罢。”

  毕竟到了大自然,你可以利用地形进山里,“行乐江郊外,追凉山寺中”;

  可以利用水,去湖上,“何处好追凉?池上随风舟”;

  还能利用风,在树下,“懒摇白羽扇,裸体青林中”。

  反正不管在哪,都比在城市里待着凉快。

  夏日躺平计划

  而除了让房子整体降温,古人还发明了很多让身体降温的办法。

  用品

  正所谓“小扇引微凉,悠悠夏日长”,如果要选出一个最日常的降温工具,扇子绝对是当之无愧的C位。

  可以说从发明出来,扇子就颇受中国人的喜爱。

  经数千年沿革、演变、完善、改进,扇子也发展成了具有几百种类型的大家族。

  款式一般分为平扇、折扇两种,材质一般多为竹、木、纸、羽毛,高级点的还有绢帛,甚至象牙。

  因为我国历史悠久,扇子也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文化,除了功用性,还有文学性和象征性。

  文学方面,最具代表性的,就是在扇子上作画写字。

  情侣用来互诉衷肠,纳兰性德的“何事秋风悲画扇”一句,就用秋天的扇子比喻被冷落的女性。

  文人则用来展现风雅,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里就讲了一则王羲之闲到发慌,给一个老妇人题扇的故事。

  有天他在蕺山看见一位老人家卖六角竹扇,就故意在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,老人家一开始还有点生气,但王羲之一脸傲娇地对老妇人说:“你就跟路过的人说,这扇子上的字是我王右军写的,包管你到手几百钱。”

  然后老人家就按他的话做了,果真人人争相购买。

  过了几天,老人家又找到王羲之,请他再写一次,结果王羲之又不愿意写了,真是玩的一手好饥饿营销。

  据说如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的“题扇桥”,就是王羲之当年题扇之地。

  此外,当我们把扇子做大,做到屏风那么大,这时,扇子就成了帝王的象征,被称作“仪仗扇”。

  像《步辇图》中的屏风扇,就是典型代表。

  而手动之外,古人其实也发明了机械扇。

  东晋葛洪写的《西京杂记》里就有记载:“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,大皆径丈,相连续,一人运之,满堂寒颤”。

  我们如今看一些清宫剧里的轮扇,应该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。

  床品

  你一定听过这么一句话,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,如果要评出一个最国民的降温材质,竹子说第二,没人敢提出第一。

  因为极易得到且导热性强,竹子从古至今都是我国人民的消夏首选。

  生前,可以用来乘凉、赏景;

  死后,可以用来做一切物品。

  比如扇子,再比如古人的消暑床上四件套:凉床、凉席、凉枕、竹夫人。

  陆游《薄暑》里的“堂中无长物,独置湘竹床”,李清照《一剪梅》里的“红藕香残玉簟秋”,辛弃疾《江神子》里的“簟铺湘竹帐垂纱”,说的都是竹子做的各种床品。

  其实直到现在,我国不少南方地区仍有夏天睡竹床,铺凉席、枕凉枕的习惯。

  而竹夫人同样是用竹子编成。

  抱着入睡时,因为整体都是镂空的,当风吹过时就会产生丝丝凉意。

  苏轼写有“留我同行木上坐,赠君无语竹夫人”之句。

  《红楼梦》中有一个谜语,“有眼无珠腹内空,荷花出水喜相逢。梧桐叶落分离去,恩爱夫妻不到冬”,谜底也是竹夫人。

  而这四件套除了可以用竹子制作,也能用其他材质。

  床的话,比如小龙女的寒冰床,你也甭管真的假的,就说凉不凉快吧。

  席的话,有象牙席、犀角席、玳瑁席、龟甲席。

  拿象牙席的制作举例,需要先用药水浸泡,软化牙材,然后劈成厚薄宽窄相同的薄片,将薄片磨制到呈现出洁白的光泽,再将薄片劈成2毫米宽的篾丝,最后编织成席。

  光看就知道十分奢靡,所以后来也被雍正皇帝禁止制作了。

  不过如今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一张长216厘米,宽139厘米的象牙席,算是全世界唯一的孤品了。

  至于枕头,有陶瓷的,有玉石的。

  西汉邹阳的《酒赋》中“君王凭玉几,倚玉屏”说的就是玉枕,宋代李清照的“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”说的就是瓷枕。

  而竹夫人,据说冬瓜是它的最佳平替。

  饮食

  有帮助外部降温的,自然也有帮助内部降温的。

  这就不得不提我们祖先的另一项伟大发明,冰鉴!

  湖北随州市的曾侯乙墓就曾出土过一台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。

  简单来说,就是将铜缶放在铜鉴之中,形成一个“回”字,然后将冰块放在用缶和鉴之间,帮助缶中的食物降温,功效类似于如今的冰箱。

  屈原就曾在《楚辞·招魂》中写过“挫糟冻饮,酎清凉些”,意思是捞净糟沫后吃的冰镇米酒,喝起来清凉味甘。

  而如今故宫博物院里面也有两件原理一脉相承的掐丝珐琅冰箱。

  这说明,数千年里,加冰的饮食一直活在国人的生活之中。

  像唐朝与乳制品结合的网红酥山,宋朝和各种水果结合的大众冷饮,随着冰的易得,曾经的贵族餐饮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  而说了这么多空调的平替,我们再来说说巴黎奥运会那个水冷系统。

  简单来说,就是用装着冰水的管道在巴黎的地下蜿蜒穿行,哪里需要,就进入哪栋建筑,北方朋友甚至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冰水版暖气。

  这样看来,也就跟我国唐朝时含凉殿的降温原理差不多。

  想想,各国运动员奔赴千里,前往巴黎,然后体验到了我国千年前古人的智慧,嗯~怎么不算一种返璞归真呢?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家居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outhzqw.com/13532.html

家居网作者

家居网-让您的家居更安心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