屋面排水系统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特别是在多雨地区。天沟和下水管作为屋面排水系统的核心构件,直接影响建筑的防水性能和使用寿命。选择合适的天沟和下水管尺寸,并遵循严格的安装规范,不仅能有效防止屋面积水、渗漏等问题,还能提升建筑的整体美观性和耐久性。
一、天沟及下水管的作用与分类
1. 天沟与下水管的功能
天沟是屋面排水系统中用于收集雨水的构件,通常位于屋面两跨间的下凹部分或屋檐处,用于暂时汇集雨水,随后通过下水管(也称落水管)将雨水排至地面或地下排水系统。天沟和下水管共同构成了有组织排水系统,与无组织排水(自由落水)相比,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对建筑外墙、基础及周边环境的侵蚀。
2. 天沟的分类
根据位置和结构,天沟可分为:
• 内天沟:位于外墙以内,通常有女儿墙,常见于大型工业厂房或公共建筑。
• 外天沟:挑出外墙,通常无女儿墙,多用于民用建筑或小型建筑。
• 檐沟:位于屋檐边缘,主要用于收集屋面边缘的雨水,常与外天沟配合使用。
3. 下水管的分类
下水管按材质主要分为:
• 塑料下水管(如PVC、UPVC):轻便、耐腐蚀、成本低,广泛用于民用建筑。
• 铸铁下水管:耐用、强度高,适用于工业建筑或对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场景。
• 金属下水管(如铝合金、不锈钢):美观、耐腐蚀,适用于高档建筑。
二、天沟及下水管的尺寸选择
1. 天沟尺寸选择
天沟的尺寸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:
• 降雨量: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暴雨强度确定天沟的排水能力。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差异较大,例如南方多雨地区(如广东、福建)需要更大的天沟断面。
• 汇水面积:屋面面积直接影响天沟收集雨水的容量。一般每根下水管可排除约200平方米的屋面雨水。
• 建筑类型:民用建筑、工业建筑或公共建筑对天沟尺寸的需求不同。
根据《屋面工程技术规范》(GB 50345-2012),天沟的净宽一般不应小于200mm,天沟上口至分水线的距离不应小于120mm。天沟的纵向坡度通常取0.5%~1%,以确保雨水顺畅流动。以下是常见天沟尺寸的参考:
• 民用建筑:天沟上口宽度通常为127mm(5英寸)、152mm(6英寸)或180mm(7英寸)。
• 大型建筑或别墅:建议选择180mm(7英寸)或200mm(8英寸)以上,以匹配较大的汇水面积和建筑外观。
• 半圆形天沟:相较于K型天沟,半圆形天沟需更大尺寸以达到相同的排水量。
例如,市场上常见的天沟规格包括K5(127mm)、K6(152mm)、K7(180mm)、K8(200mm)。对于中国水泥结构住宅,由于檐口较厚,通常建议选择5英寸(127mm)以上的天沟,而豪华别墅或多层公共建筑宜选用6.5英寸(165mm)或7英寸(180mm)。
2. 下水管尺寸选择
下水管的直径需根据天沟的排水量和屋面汇水面积确定。常见下水管直径包括:
• 50mm:适用于小型露台或阳台,汇水面积小于25平方米。
• 75mm~100mm: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,汇水面积在100~200平方米。
• 125mm~200mm:适用于大型工业或公共建筑,汇水面积较大。
根据《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》(CJJ 142-2014),每根下水管的最大排水面积约为200平方米,间距控制在30米以内。雨水口间距一般为18~24米,以确保排水效率。
3. 设计计算依据
天沟和下水管的尺寸设计需参考以下公式:
• 排水量计算:Q = C × I × A
- Q:排水量(L/s)
- C:径流系数(通常取0.9)
- I:降雨强度(mm/h,参考当地气象数据)
- A:汇水面积(m²)
• 天沟断面尺寸:根据排水量Q,结合天沟坡度和形状,计算所需净断面面积。
• 下水管直径:通过排水量Q和管道流速(一般取1~2m/s)计算所需管径。
例如,假设某建筑位于降雨强度为100mm/h的地区,屋面面积为200m²,则排水量Q = 0.9 × 100 × 200 / 3600 ≈ 5L/s。结合天沟坡度和雨水口布置,可选择适当的天沟宽度和下水管直径。
三、屋面天沟及下水管安装规范
1. 设计规范
根据《屋面工程技术规范》(GB 50345-2012)和《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》(CJJ 142-2014),天沟及下水管的安装需遵循以下要求:
• 排水系统选择:
① 暴雨强度较大的地区(如华南地区),宜采用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,适用于大型屋面。
② 严寒地区(如东北)应优先采用内排水系统,寒冷地区宜采用内排水。
• 天沟坡度:天沟纵向坡度应控制在0.5%~1%,以确保雨水顺畅流动,避免积水。
• 雨水口布置:雨水口间距不宜超过18~24米,雨水斗应设置在汇水面积的中心位置。
• 材料选择:天沟和下水管材料需满足耐腐蚀、耐久性要求,常用材料包括PVC、铸铁、铝合金等。
2. 安装要点
天沟安装:
• 固定方式:外天沟采用吊件固定,内天沟需设置在坚固的混凝土或钢结构基底上。
• 接缝处理:天沟接缝需采用防水胶或焊接处理,确保不渗漏。
• 坡度检查:安装前需用水平仪检查天沟坡度,确保符合设计要求。
• 防冻措施:在寒冷地区,天沟内需设置加热装置或保温层,防止冬季冻结。
下水管安装:
• 间距与固定:下水管间距一般为6~12米,固定点间距不大于3米,采用专用管卡固定。
• 垂直度:下水管需保持垂直,偏差不得超过2mm/m。
• 连接方式:下水管与天沟连接处需设置雨水斗,接口处需密封处理,防止漏水。
• 排水出口:下水管末端应连接至地面雨水井或地下排水系统,避免直接排至地面造成积水。
虹吸式排水系统:
• 虹吸式系统需严格按照《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》(CECS183:2005)设计,雨水斗和管道需满足虹吸作用的要求。
• 确保管道内无空气滞留,系统需进行压力测试。
3. 验收标准
安装完成后,需按照《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》(GB 50207-2012)进行验收:
• 外观检查:天沟和下水管表面应平整,无明显凹凸、裂缝或变形。
• 排水测试:进行模拟降雨测试,检查排水是否顺畅,无积水或渗漏。
• 固定牢度:检查天沟吊件和下水管卡的固定是否牢固,无松动现象。
• 密封性:检查接缝和接口处是否密封良好,无渗水现象。
四、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
1. 天沟积水
原因:天沟坡度不足、雨水口堵塞或尺寸过小。
解决措施:
• 增加天沟坡度至0.5%~1%。
• 定期清理雨水口,防止落叶或杂物堵塞。
• 增大天沟断面或增设雨水口。
2. 下水管渗漏
原因:接口密封不严或管道材质老化。
解决措施:
• 使用高质量密封胶或专用连接件。
• 定期检查管道状况,及时更换老化部件。
3. 下水管噪音
原因:雨水流速过快或管道固定不牢。
解决措施:
• 在管道内设置减震材料或消音器。
• 增加固定点,确保管道稳定。
通过科学设计和规范施工,可有效提升屋面排水系统的性能,延长建筑使用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