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了的人后悔了:和想象中不同。
没买的人后悔了:没想到这么好用。
净水器是一个很神奇的产品,多数人都对它有误解,而且是多方面的误解。这使得有些需要的人没买,不需要的人却买回家了——最终他们都会后悔。
我买净水器的时候,那个售货员就提到了这些误解。今天再回头看,发现她说得依然很对。
误解1:净水器里出来的水是直饮水
提到“纯净水”,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超市货架上那些包装饮用水。瓶装水开瓶就能喝,于是很多人就把“纯净水”和“直饮水”划上了等号。
这种认知却是错误的!
纯净水的定义是:TDS值≤50mg/L。
这意味着,“纯净水”只是水中的杂质含量比较少,水的纯度比较高。但杂质少不代表就能直接饮用,“纯净水”和“饮用纯净水”也有天壤之别。
要想直接饮用,还需要确保水里所含杂质对人体无害(或者说控制了有害杂质含量)。
净水器,可以把自来水过滤成纯净水,却无法确保杂质含量。因此经过净水器过滤后的水依然无法直饮,最好还是烧开后再喝。
误解2:滤芯必须按期更换
很多买了净水器的人都在抱怨:每年换滤芯就要好几千,实在是用不起!但事实上,净水器滤芯的更换频率压根不需要这么频繁。
净水器机身会提示你更换滤芯,它的依据是时间:每半年,就会提醒更换一次PP棉和活性炭滤芯;每一到三年,就会提醒更换一次RO膜滤芯。
但“时间”依据其实并不靠谱:你一年用5吨水,我一年只用了1吨水,凭什么咱俩要一块换滤芯呢?因此正确的换芯依据应该是净水的TDS值。
测量过滤后的水的TDS值,当数值超过30mg/L时才需要考虑更换滤芯。否则就算机身有提示,也只需要手动点一下「复位」按钮即可。
误解3:滤芯越多净化效果越好
很多人都认为密密麻麻好几根滤芯的净水器就是好,于是高价选择了多滤芯净水器,或者错过了更高级的复合滤芯。其实净水器的过滤,往往只有五级:
1)用前置活性炭吸附颜色。
2)用PP棉过滤泥沙。
3)用细一点的PP棉过滤虫卵。
4)是最关键的RO膜净水。
5)用后置活性炭改善口感。
其中只有RO膜是关键滤芯,活性炭和PP棉的存在主要为了延长RO膜的使用寿命。
多几根滤芯,无非就是多了几根活性炭和PP棉而已——用处几乎为零,售价却最多能翻好几倍。因此净水器滤芯,选五级过滤就足够了。
还有一些滤芯,会把活性炭和PP棉滤芯组合到一起,做成复合滤芯。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机身尺寸,占用空间更小。不影响过滤效果,也不是看起来滤芯数量少了,过滤效果就变差了。
误解4:净化水一定比自来水好
经过过滤后的水一定比自来水更好吗?相信多数人都觉得是,可事实是:要看用途。
净化水主要有两个好处:1)无水垢。2)口感好。
所以如果你用电热水壶烧水,最好只少净化水,这样不会污染水壶。饮用白开水的时候,也是净化水更好入口,不会扎嗓子。
但有些时候净化水就不如自来水了——因为净水器在过滤水的时候,会把水里的矿物质也过滤掉。虽然对人体来说这点矿物质的丢失无伤大雅,但对于一些场景则不然,比如:
1)熬粥、和面,自来水可以让粥更粘稠、让面更有弹性。
2)养鱼、浇花,自来水里的杂质反而有助于动植物的生长,毕竟水是这些动植物几乎唯一的营养来源。
误解5:所有净水器的效率都一样
很多人都觉得,既然净水器都能“自来水进去,纯净水出来”,那就无所谓好坏了——反正所有净水器的过滤效果都一样。但其实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:
虽然所有净水器都能把自来水过滤成TDS值≤50mg/L的纯净水,但有的能过滤成个位数,有的过滤后的TDS值依然在10mg/L甚至30mg/L以上。
这是因为RO膜的过滤效率不同:一些廉价RO膜的过滤效率只有92%,有的却高达97%。后者不仅过滤效果更好,使用寿命也比前一种更长。
因此买净水器,一定要看RO膜的过滤效率。而过滤效率,恰恰也是净水器售价的决定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