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购这事儿,确实方便。动动手指,水果、海鲜、沙发、空调,样样能送到家。但有些东西,真不是价低就能随便下单的。
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捡了个漏,结果打开快递箱那一刻,才知道——你捡到的,其实是坑。
这一期,咱就掰扯掰扯,这4样“劝你别在网上买”的东西,坑多、套路深、维权难,看完真能长记性。
![]()
一、廉价家具:照片是梦,实物是灾难
网上的家具图,一个比一个好看。滤镜一打、摆上花瓶绿植,看着像样板间,结果到货像仓库货。
有的床是密度板拼的,桌脚用几根塑料杆支着,甲醛味呛得能让你眼泪直流。
想退?对不起,运费自理,一来一回比家具还贵。
![]()
网友@阿七:买的“实木床”到货一坐嘎吱响,床脚细得像筷子。客服说:“亲,我们都是符合标准的。”
网友@橘猫:网购书桌味大得要命,通风半个月都不散。退货要三百运费,我直接送人了。
更离谱的是,那些标“免安装”的,其实全靠你自个儿拼,零件多到崩溃,螺丝对不上孔。
拼完歪的,拧紧掉漆,坐上去整张床还“吱吱”求饶。
家具真心别图便宜,去实体店看看实物、摸摸板材,贵一点,但能保命、能睡安稳觉。
![]()
二、保健品:打着“送温暖”的幌子收智商税
保健品这行,线下有推销会,线上有直播间。那些“专家”“讲师”,穿着白大褂,一口一个“国家认证”“专利技术”,说得比医生还像医生。
尤其针对老年人,他们懂营销、会套近乎,一上来先喊“叔叔阿姨辛苦了”,再送点小礼物,老年人一感动,立刻掏钱。
![]()
网友@张敏:被拉进一个微信群,说是老年健康讲座,三个月买了四千多块的“灵芝粉”,我查了厂家,根本没注册。
网友@老段:我爸网购虫草,说能治咳嗽,我一查平台,货号都查不到,全是假货。
还有一种套路是“回馈粉丝价”,打着“限时活动”的幌子,让老人觉得“错过就亏”,其实买到的就是普通淀粉丸。
保健品不是药,真有病还得看医生。劝家里老人别被花言巧语哄,别让骗子把健康当剧本演。
![]()
三、生鲜:拍得漂亮,吃得想吐
网购生鲜是很多人的“踩坑现场”,不止海鲜,水果、肉类、蔬菜都能翻车。照片里个个“皮薄汁多”,实物却像风干标本。
直播间里,草莓红得能反光,可寄到手就是烂成泥。
![]()
鸡翅号称“冰鲜现切”,拆开一股酸味直冲鼻子。有商家还打着“进口肉”的名头,结果全是贴标换袋的冻货。
![]()
网友@阿瓜:我买了10斤大虾,结果冻成一坨。解冻后全是断头的,虾壳空鼓,吃起来像咬冰渣。
网友@小暖:直播买螃蟹,号称“公四母三”,结果一称才五斤半,打开一股臭味。那天我连葱姜蒜都准备好了,最后全倒了。
别说这些大件,连小东西也能坑人。网上买的“山竹、榴莲、车厘子”几乎都有猫腻,有的“包熟”,其实是药催的;有的“包甜”,结果像啃萝卜。
![]()
说白了,买生鲜最怕看不见。别贪那几块钱的便宜,去趟超市、菜市场,能摸能闻的货,才是真实的味道。
四、羽绒服:参数好看,里子“飘”得很
网上的羽绒服,模特一举手,衣服跟气球似的鼓鼓的。
标语也好看:90绒、800蓬、特供鸭绒……
真到手一摸,薄得像风衣,拍两下就飞絮。
羽绒也不是真羽绒,就是飞丝。
![]()
最常见的套路有三种:
1、“高含绒、低充绒”
页面写着90%含绒量,但实际充绒只有一二百克,撑不住温度,北风一刮透心凉。
2、“蓬松度瞎标”
蓬松度上了天,克数却缩水,穿上不保暖,压一压就塌。
3、“拼纤维”
号称鸭绒,里头掺了不少飞丝、碎毛,轻轻一抖就钻绒、扎人。
等你想退货,客服一套“使用影响二次销售”的台词先甩过来。
![]()
网友@林北北:直播间买的高蓬松羽绒服,到手只有300克充绒,零下三度我穿着抖,后来去实体店试了才知道,同码至少要450克才抗冻。
网友@清清:页面写轻薄不臃肿,结果钻绒扎胳膊,黑色T恤上全是白毛,问客服说属正常现象,我当场笑不出来。
一句话拎要:羽绒服别看噱头词,只认“三件事”
——充绒量≥400g(中长款)、含绒量≥80%、执行标准GB/T 14272;价格离谱地低的,别点。
网购方便是真的,但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隔着屏幕买。
吃的要真,电器要稳,家具要安全,保健品更得命靠得住。别拿便宜赌健康,别拿好奇心赌安全。
网上的“百亿补贴”“限时秒杀”,不一定是机会,有时候就是个陷阱。
![]()
钱花得值不值,看不是价格,而是心情。能看见、能摸着、能退换的买卖,才最靠谱。吃亏一回是经历,吃亏两回是习惯,愿你下单前多想一秒,不被便宜的“糖衣炮弹”击中钱包。
(图片源于网络,侵权即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