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净是一种福气,亦是内心的一种安定。只有家里干净了,生活才会轻松自在,情绪才会温和平顺。
然而,我发现身边有不少家庭,哪怕从早到晚都在整理家务,家里依旧杂乱无章,以至于生活与情绪越来越焦躁。
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其实这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家庭的“通病”,下面就来看看你家有没有种吧。
一、只有“一个人”做家务
在不少家庭里,家务往往被默认成一个人的责任,并且多数情况下都是女性。而其他家庭成员,要么是理所当然的不参与,要么在心情好的情况下,偶尔象征性地帮上一把。
久而久之,家务就成了单方面的负担,不仅让其中一人身心疲惫,还容易引发家庭矛盾,导致生活越来越糟。
不仅如此,最让人头疼的是在其他家庭成员不帮忙做家务的同时,还会不断地制作家务。比如乱扔衣服,乱放东西等。
所以,一个长久干净的家,绝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,而是全家人共同维护的成果。
二、喜欢“囤积”买便宜货
随着网购的普及,购物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,只要动动手指,各种想要的物品就会送到家门口。
然而网购便捷性的背后,却也容易让人失控囤积。尤其是看到一些打折、促销的便宜货,更是会不顾一切地买回家囤着,也不管自己需不需要,生怕错过了这次机会。
久而久之,这些过度囤积的物品,不仅占据了空间,还让收纳变得越来越麻烦,甚至还会出现过期浪费的情况。
所以,真正聪明的消费,并不是捡到多少便宜,而是让每一件物品都物有所值。
三、没有“物归原位”的习惯
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,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丢三落四的坏习惯。
水杯随手放、工具随处收、衣服到处扔,看似都是习以为常的操作,实际上却在无形中给家里堆积了大量零散的杂物。
久而久之,不仅空间会变得凌乱不堪,寻找物品时也会变得费时费力,极大影响了生活效率。
所以,真正的整洁应该从养成“物归原位”的习惯开始,让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专属区。
四、不会利用“碎片化”时间
随着生活节奏变快,有不少家庭都习惯将家务攒到某一天集中做,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彻底整理干净。
可实际上,这种方式反而更容易让杂物堆积如山。相比较之下,我们更应该学会利用“碎片化时间”来整理家务。
比如早晨起床,就顺手把床铺整理好;做饭时,顺手把厨房台面清洁干净;洗完澡后,顺手把地面、淋浴玻璃擦一遍等等。
所以,与其“攒家务”,不如顺手处理掉,一旦将其变成日常,不仅家务量会越来越少,家也能长久保持干净。
五、总是喜欢“旧物利用”
节俭,应该是大多数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了。不仅仅是老一辈人,不少年轻人也继承了这一习惯。
就拿旧物利用来说,明明网购一个收纳盒只要几块钱的成本,却硬是喜欢用废弃的盒子自己DIY,并且在做好的那一刻,还会自我感动一下,认为自己节俭了。
可实际上,且不说你花费了太多的时间,仅DIY所需要的辅助材料成本就已经要10来块钱了,这直接节俭了个“寂寞”。
此外,大量DIY的结果,不仅仅会让家里变成“垃圾回收站”,还会显得特别廉价,甚至危害健康。比如用塑料瓶收纳杂粮,长时间接触可能会释放有害物质。
所以,旧物利用并不等于节俭,若盲目保留和改造,反而会不断地制造出新的“垃圾”。
六、“断舍离”时不够彻底
日子过久了,家里难免会有一些闲置的物品,并且大多数人也知道有些物品可能永远也不会再用了。
然而,真正整理时还是狠不下心来丢掉。可能是某件物品太过昂贵、可能是某件物品有纪念意义、还有可能是某件物品“万一以后用得上”。
不管是什么原因,断舍离后的结果往往是“断一半、留一半”,导致家里的闲置物品并没有减少多少。
所以,要想让家真正轻松起来,断舍离时一定要彻底,将那些用不到、过期的、破损的物品果断处理掉,不给它们占用空间的机会。
其实家里乱,归根到底还是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所致。当然,想改变这种习惯也确实很难。不过若能坚持下去,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改变,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整洁有序。